2008-06-21

[Film] Auf der anderen Seite(The Edge of Heaven)推薦天堂邊緣

感謝Nevin租了此片,對學習土耳其語及德語的我來說意義非凡,系上教授也是大推薦!
以下是我個人對影片的觀察,希望有看過的人能分享觀片心得喔! 至於我如何寫的? 列出大綱, 依劇情脈絡問自己問題, 細部思考每一幕涵義與關聯, 宏觀的看整片傳達的訊息, 甚至參考別人的評論都是很好的訓練, 寫下一些屬於自己觀察到的東西, 最後可是很有成就感的 . 很多嗎? 其實我本來還想先從片名作文章(德文: 另一半/另一端; 英文: 天堂邊緣)

舉心得第九點遺失的另一半而論,我透過不斷問自己問題, 最後才寫出這一段:
1.(角色之間有何異同?)-->所有角色都有一個“遺失的另一半”
2.(他們如何反應?)-->"他們在找尋中,甚至喪了命,終究未能獲得那一部分的自己。
3.(舉例好嗎?)--> ex. Nejat失去了母親,然後失去他的父親。Lutte有母親在世 ,但缺乏父親對她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她後來也於她的日記中寫到。Ayten亦是失去母親,而她可能是缺乏愛,以導致她不穩定的個性,Lutte的母親蘇珊更評論她為一個“反叛者"。蘇珊最終是失去了女兒。
4.(這表示什麼?)-->為整片加深了一層無奈感,但也增加了道德層面的教訓,意味著我們生活中問題的解決之道,似乎往往都近在咫尺,沒我們想像中那麼遙遠



天堂邊緣觀片心得 by矮穴


一. 角色設定
天堂邊緣(原德文片名Auf der anderen Seite—在另一端) -Faith Akin執導的新電影中,有六個人,他們的生命兩兩交叉而不知情。因為命運的糾葛,使他們肉體或精神上必須頻繁穿梭於德國和土耳其之間,如同導演自己擁有的部分德國和土耳其血統。 邊緣的天堂”,原來的標題“在另一邊”,延續了導演以前的電影的一些元素,但多了一個新的意想不到的新方向:歐洲人對庫爾德問題的政治觀點 ,與新的角色類型:內心衝突的德國土耳其移民,天真的德國人,及歷盡滄桑的土耳其人(庫德族)。所有的角色都設定得恰到好處,他們也在觀眾面前真實反映出代表類型的社會群體。

二. 劇情緊湊曲折
巧妙的劇情安排,足以像他另一部片"Head On's"一樣贏得最佳劇本獎,兩者皆少不了動盪和令人驚訝的事件。天堂邊緣像一個相互交織的短篇小說集隨著劇情逐漸展開。德國大學任教的土耳其人的Nejat,對年邁父親包下紅燈區妓女葉塔的作為無法認同,直到發現葉塔總將辛苦錢,寄回伊斯坦堡供女兒Ayten求學,這才有所改觀。不料父親因意外殺死葉塔而遭判刑,愧疚的Nejat為幫葉塔完成遺願,決定遠赴伊斯坦堡尋找她的女兒Ayten;卻不知激進的Ayten為了逃避警方追緝,早已悄然來到了德國…。非法入境的Ayten,結識了德國女孩Lutte、進而同居,卻和Lutte母親蘇珊娜產生了嚴重衝突。Ayten遭到了逮捕,並遭遣返土耳其入監服刑。忿恨的Lutte違背母命,獨自跟隨到伊斯坦堡,不料竟意外命喪黃泉…。傷心的母親蘇珊娜接獲噩耗趕到了伊斯坦堡;意外認識了在此經營德文書店、千里尋找Ayten的Nejat…。在歷經暴烈的人生風雨後,即將出獄的艾妲,能不負死去母親葉塔的心願,開始追尋她的新人生嗎?痛失女兒的蘇珊娜,又能將Ayten視如己出,寬恕並重新接納她嗎?之於曾經獨自扶養他長大、卻不慎鑄下大錯的孤老父親,愛恨俱烈的Nejat,此時又將如何去面對呢?

三. 人與人的連結與衝突
您可以在您的心目中組織所有事件的發生,以各種方式作研究,在幾代人之間找到對比和平行;在文化之間,內在道德律和外部的社會壓力之間,看到衝突點。導演呈現出現代社會裡一個獨具特色的寫照:人們互相緊密連接,卻也是注定要孤獨分離的。或者您也可以說這僅意味著人們自作自受。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我們必須為多出來的主角們分散注意力,導演仍然知道如何使我們關心他們。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他們,因為他們複雜和難以預料,他們的關係更是新鮮如一連串的引爆點。

四. 命運的玩笑
這是一種能直接與靈魂對話的電影。在良好的機織和劇作家的巧手控制之下,這樣一個複雜的故事圍繞著六個主角,讓不同的故事延續下去。角色中沒有一個了解整個情況的複雜性,他們總是被命運開殘酷的玩笑,總是以幾秒或幾公尺之差與命運擦身而過。觀眾則充分意識到怎麼回事,這也創建一個無奈感。傑出的劇本和導演,完美的利用“無奈”和“那失蹤的另一半”的主題,強烈表現現今意識形態領域的某種含義。本片另一個主軸,就是在遇到事情時缺乏機緣的無奈。

五. 流暢的運鏡
整部片的運鏡,開放而流暢。每一幕到下一幕的連接是如此光滑俐落和理所當然,以至於稍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些銜接的時刻過份巧合的不自然(儘管他們是如此拍攝的漂亮),甚至他們之間不斷重塑或者透過運氣,巧合而相遇的關係,真情流露的情感也令你感動的莫名。像許多歐洲知名電影那樣,本片成功朔造出偉大的主題,也敘述了一個很好的故事,能為每個觀眾帶來不同的收穫。雖然許多觀眾可能看完仍無法理解這一切,而這樣的電影,令人不禁一看再看,再三玩味咀嚼其中的奧妙。

六. 兩端社會寫實照
事實上,內行的觀眾會覺得這部電影充斥著對我們的社會和政治現實的評論,對安納托利亞和歐洲,存在各自的成見。一些評注是悲慘的,有些則是具有諷刺意味的。例如當德國祖母告訴庫爾德人的孫女,他們加入歐盟即一切都將變得更好的信念。在另一方面,一個庫德族聽眾看見片中對他們在土耳其的鬥爭,呈現一個坦誠感人,充滿懸疑的描寫,可能會拍手叫好。

七. 個人故事背景
儘管如此,無數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只不過是更為個人的故事的背景。一個人的靈魂的釋放,穿越那些將我們與愛我們的人分開的內在圍牆。這樣的故事,以三個跨越到另一邊的主角,在不同的背景下重複三次:接受女兒理想的德國母親,寬恕父親的德國-土耳其兒子,需要愛她的朋友的革命性承諾的庫德女孩。然而導演未允許任何人贖回他們在電影的運行中消耗的時間-他們依舊是悲劇性角色。

八. 分裂的情緒
其中一個主角Nejat,其實是導演自己的影子。他是一位德國大學教授,但他表現出的行為與土耳其鄉下出身的背景產生的情緒是矛盾分裂的狀態。作為一個孤家寡人,觀眾沒有聽到很多他對這個問題的意見或感情,我們只能緊跟隨他微小的表情變化來判斷。他失去了他的“地中海人”應有的情感外顯特質。相較之下,Lutte在地理上(和心理上)距土耳其越近時,她的行為舉止也越來越具攻擊性,咄咄逼人。

九. 遺失的另一半
我注意到片中一件很有趣的事:所有角色都有一個“遺失的另一半” 在這部影片中其他地方。但他們在找尋中,甚至喪了命,終究未能獲得那一部分的自己。 Nejat失去了母親,然後失去他的父親。Lutte有母親在世 ,但缺乏父親對她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她後來也於她的日記中寫到。Ayten亦是失去母親,而她可能是缺乏愛,以導致她不穩定的個性,Lutte的母親蘇珊更評論她為一個“反叛者"。蘇珊最終是失去了女兒。這都為整片加深了一層無奈感,但也增加了道德層面的教訓,意味著我們生活中問題的解決之道,似乎往往都近在咫尺,沒我們想像中那麼遙遠。

在影片中一個非常感人的場景是當蘇珊是在前面的窗口,觀看穆斯林男子步行去祈禱。Nejat 向她解釋慶典活動的意義,她意識到自己比想像的中接近土耳其。在這現場,她向前為女兒祈求一個死後的平安。這個場景在象徵意義上也反映了政治競技場。

十. 空間對比VS情感相似
本片導演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首次成功呈現了伊斯坦堡和不來梅之間的明顯對比,並帶出人類情感範籌的相似性,以完成最後和解的深遠意涵。效果是觀眾彷彿接收一個精神層面的訊息:要找到你遺失的另一半自我,你必須在地理上和精神上透過“旅行,去尋找另一半,並與它達成和平協議,以獲得自我的完整在片中兩個另一半,是德國和土耳其,西部和東部代表的涵義。

十一. 負面警察形象
電影中可能較負面一點的,就是土耳其警察部隊和律師的形象是過時的,我猜大概落伍二十五年吧。不過為了電影語言和故事,這是應當被忽視的。

十二.Happy Ending
結局是很令人意外的:兩個重要問題尚未解決。我們該假設片中的角色失去希望了嗎?沒有,因為蘇珊和Nejat已經跨出了第一步,以“與他們遺失的另一半調解” 。

十三. 你必須走向遺失的另一半和解
這部電影是罕見的作品。它以反覆進行的主題述說一個關於錯失機會的故事。這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電影。它彷彿踐踏你的情緒,將你整個人壓平。有些電影讓人哭完就放鬆了,然而天堂邊緣,甚至在結束後都無法讓人充分釋放緊張,它將留在你心中好幾天。 不過我們在最終看到了和解,它建立一個樂觀,但也未解決的問題的結局,不過這也有利於強調它所要傳達的訊息: “你必須走向你遺失的一半去調和”。

No comments:

Snap Shots

Get Free Shots from Sna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