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oodo.com/hero.h/archives/2148949.html
導演:沃夫剛.貝克(Wolfgang Becker)主演:丹尼爾.布魯赫(Daniel Brühl) 凱撒琳.薩斯(Katrin Saß)得獎:2003年德國奧斯卡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等九項大獎德國 / 2003年出品 / 118分鐘相信共產黨能美化世界的媽媽昏迷八個月後醒來,如何讓她面對柏林圍牆倒了,可口可樂早已攻陷她深愛的祖國
◎ 劇情簡介
亞利小時候,父親因不願加入共產黨而逃至西德,母親克麗絲汀承受極大的壓力,在黨工的壓迫下,母親精神崩潰,幸好經過一段時日的調養後病情慢慢痊癒了。出院後,母親改變了想法,將父親遺留的領帶全部清除,然後將自己奉獻給黨與國家。她在史賓德學校教書,整個人像脫胎換骨一般。
一直很崇拜東德第一位太空人席格蒙顏的亞利,雖然不怎麼欣賞社會主義,但也在動盪不安中逐漸長大。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亞利也參與了示威遊行,不但認識了拉荷,也在警察圍剿下被捕。這過程正好被母親克麗絲汀看到,使得她心臟病而昏倒。
經過八個月的昏迷,柏林圍牆倒塌了,亞利也去西德玩了一趟,而擔任護士的拉荷與亞利感情激增之際,克麗絲汀醒轉過來,醫生交待千萬不可再讓她受到任何刺激,於是亞利將她接回家中住時,不免花費了許多心神重新佈置家居,其目的是不想讓母親發現東德已經潰散,以免母親心臟病再發。這當然引起姊姊亞麗安以及新男友韓納的不悅,但似乎除了這個方法也無計可施。
母親雖不良於行,卻想看電視,亞利只好與同事丹尼斯找些舊的錄影帶放映給母親看。原本就喜歡拍片與剪接的丹尼斯更拍攝許多顛倒是非的採訪鏡頭,以圖瞞騙看到可口可樂廣告的母親。而母親一直喜歡吃斯博特醬瓜,但東西德統一後就不生產了,亞利只好在垃圾堆中尋找舊瓶子而將荷蘭進口的醬瓜放置其中。
這一日母親突然從床上下來,趁亞利在床邊打瞌睡,自己走到街上,發現不但有許多西德人搬到東德;街上更是充斥著許多西德的車子。為了安撫母親驚恐的心,亞利與丹尼斯偽製了新聞節目,謂西德爆發難民潮,東德政府採取人道主義大量收容難民,母親自覺應該為社會貢獻一點心意,要亞利將鄉間房子改為難民收容所。此時姊姊亞麗安發現了父親羅伯特的蹤影,只是他似乎又娶了別人生了兩個小孩。
母親病危之際,亞利循址找到了父親,兩人在醫院中見了一面。而亞利遵照母親遺言將骨灰灑在兩德的空中。
◎ 賞析
以東德解體而結束共產體制的電影,本片以輕鬆的喜劇調性傳遞了令人耳目一新映象焦點。
人在國家的庇護下生活,卻也直接地承受了這個國家所制定的政治條件與氛圍。德國在二次大戰後被一分為二,許多家庭與親人就在這樣的切割下各自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中。但我們要反問的是什麼樣的環境與社會才是被認定為優質環境?以克麗絲汀為例,她在丈夫逃出東德後,依然承受著極端的恐懼,並且在警察逼問下喪失了心智。但從精神病院出來之後,她的認知點有了變化,因為她全心全意地擁抱了社會主義,於是她如魚得水般地活躍著。這當然有其潛意識的思維,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還存著一些恐懼與不安,只是因為克麗絲汀將這份忐忑隱藏得極深,所以到最後她依然不肯去面對這個事實。
原本對社會主義並不狂熱的亞利,為了維持母親過去的印象與記憶,反而擔任了社會主義過去無所不用其極的工作與方式。如果一個體制必須緊緊掌握人民,則會大量塑造許多假相。亞利的出發點是無奈的,卻是本片導演一語雙關的妙招。當克麗斯汀被「假相」帶引而獲得心靈的滿足之際,這份省思是絕對可以擴至任何一個國度的。
當大樓外牆吊起巨幅的可樂廣告時,鮮紅的色調似乎提供了更多的幸福與歡樂,但這個符徵的背後其實也牽扯著太多的假相。探索這種假相,絕非只有一種層次如此單純。可樂的商機與業務機秘就是一種「假相」,透過廣告與行銷的包裝,推介了一項強迫進入每個人眼簾中的商品,其中許多複雜的因素是猶如戒嚴中的政治關係。另一種省思則是亞利在這節骨眼中被還原成原先的東德體制;奇妙的是觀眾竟也順著這股逆流,回溫了已經消逝的簡樸時光。
過去的日子從那名每次見面都會喃喃自語:「被騙了,我們被騙了!」的鄰居中得到答案。我們不妨以亞利獨自到西柏林旅遊時的片斷作比較,亞利感受到西德的無窮動力,但仔細思索不難發現,資本主義除了提供鮮艷色調與大胸脯女郎之外,是否還有更具建設性的?
資本主義的基調是建立在公平的競爭,但卻是追求自利的社會;在燦爛的光影下看似一切誘人而美好,但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的。
克麗絲汀雖然大部份的時日都躺在床上,但飽滿的神情與寬厚的包容和奉獻提供了另一種訊息。雖然克麗絲汀存活的動力皆來自一種編織的謊言,但提供謊言的竟是原本對立的兩造,這不免讓人感到啼笑皆非了。
事實上東西德合併之後,東德民眾並不完全受惠,也就是說在感悟遭受東德共產黨的欺騙之後,卻得再度感受合併之後的痛苦摧殘,雖然奪得世界足球賽的冠軍暫時能撫平這種不滿,但當激情過了之後,假相必然再度呈現,甚至最終會被戳破。倍受煎熬的人,他們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呢?
到底什麼樣的體制最適合人的生命對待?如果我們要的是一種公平與互融的社會,那會不會都屬於過度的理想化呢?人與人之間原本就充斥著許多不確定,克麗絲汀與丈夫的分離是如此,亞利與母親亦是如此。如果不是不確定與疏離,他也不至於必須以虛構的謊言世界來欺瞞她。當克麗絲汀吃著她最喜歡的斯博特醬瓜時,雖不知那是荷蘭進口的,但似乎也能感受到味道的不同,這份味覺的不同是否是社會主義祖國的進步呢?相信克麗絲汀一定作如是觀。
藏匿在廢棄的五斗櫃中的四十萬馬克始終無法找到,最後找到時卻已過了兌換時間,於是因不能兌換而生氣的亞利被趕出銀行時,觀眾立刻在這個因為結合而衍生的氛圍中體驗了新的挫敗。
事實上導演在政治這個議題上還是提供了有趣的「雙刀論證」,我們無法得知最後拉荷在醫院是否有告訴克麗絲汀實情?而已經又娶妻生子的羅伯特在醫院內與克麗絲汀談了一個多鐘頭究竟談了什麼?雖然是靠亞利與丹尼斯塑造的另一個謊言勉強將現實連接起來,但如果是克麗絲汀已經知道謊言,那又是另一種的諷刺。因為代表受騙的人民(克麗絲汀)其實心知肚明,但又不願戳破體制的謊言(亞利),而這個面向其實是整個大環境中的主調思考。
克麗絲汀最後遺言將骨灰灑在東西德的天空,這更呼應了這種推論,雖然此刻謊言已經與現實連結,但未嘗不是克麗絲汀的心中期望?
將骨灰用火箭砲送上天空呼應了小時候亞利崇拜的太空人,而亞利最後將淪落為計程車司機的太空人變成國家領導人,不僅呈現了戲劇的伏筆與張力,在呼應的技巧上是令人驚嘆的。
討論如此嚴肅的議題卻能輕鬆娓娓道來,「再見列寧」能夠在歐洲電影節中大放異采絕非偶然。而本片所探索的主題也因繁雜多層而引人入勝。除了拉荷的戲較少而失色之外,是一部值得推介的佳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