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報告做完,剛在跟我妹聊這個:一般人都認為精神疾病例如憂鬱
症是憂鬱一陣子所致,其實有很多是大腦出現問題,某些細胞減少或
委縮,血液再腦部的流量變少,會讓記憶力減退、情緒管理的煞車機 制失調。
運動,可以增加腦部的血液流量進而達到修護細胞的效果。
另一種方法靜坐:靜坐不但可以在短期內改變腦部的工作情況,甚至
可能產生永久性 的改變。
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測試喇嘛不同層面的靜坐
,觀察他們將想像影像化,並控制思維的能力。「我們發現,心靈或 腦部有受過訓練,實質上和沒受過訓練的不同。」 靜坐的目的,就是尋求個人及人類的「再進化」。
原文:
http://tw.myblog.yahoo.com/drchen888168/article?mid=2802&prev=2815&next=-1
症是憂鬱一陣子所致,其實有很多是大腦出現問題,某些細胞減少或
委縮,血液再腦部的流量變少,會讓記憶力減退、情緒管理的煞車機
運動,可以增加腦部的血液流量進而達到修護細胞的效果。
另一種方法靜坐:靜坐不但可以在短期內改變腦部的工作情況,甚至
可能產生永久性 的改變。
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測試喇嘛不同層面的靜坐
,觀察他們將想像影像化,並控制思維的能力。「我們發現,心靈或
原文:
http://tw.myblog.yahoo.com/drchen888168/article?mid=2802&prev=2815&next=-1
利用腦部正子掃描(PET),研究人員發現憂鬱症患者腦中的血流量會局部地減少。因而使減少區域的腦部功能受到影響,導致憂鬱症患者的認知、情緒反應及注意力發生障礙。一篇發表在1997年《自然雜誌》的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前額葉的血流明顯比正常人少。前額葉控制情緒反應,猶如煞車系統,使情緒不致失控。如果前額葉血流量不足,功能將受影響,而喪失煞車作用,則會造成類似憂鬱症中的情緒起伏(低潮或煩躁)。
另外,憂鬱症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常人有所不同(如海馬回和杏仁體中心核變小)。這些組織體積萎縮,也許是因其大腦內神經荷爾蒙分泌過度旺盛,而使神經細胞受傷。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致使組織結構改變,導致機能減退和體積縮小(如海馬回萎縮使記憶力減退)。研究中的抗憂鬱藥物,正針對這些變化加以改善,以減輕病人的症狀。(表一)
表一、憂鬱症的大腦變化
大腦部位
|
功 能
|
變 化
|
症 狀
|
前額葉
|
認知能力、情緒控制
|
血流減少
|
極端憂鬱或煩躁
|
額葉
|
動作、認知、協調
|
體積變小
|
無生氣、注意力分散、動作緩慢
|
緣葉系統
|
感情、情緒、反應
|
血流減少
|
畏縮、情緒低潮、焦慮、罪惡感
|
海馬回
|
記憶
|
體積變小
|
記憶力減退
|
杏仁體中心核
|
記憶、情緒反應
|
體積變小
|
焦慮、記憶力減退
|
憂鬱症患者的大腦不及正常人活化,他們腦部的活動力比正常人低,這可能是為什麼他們常覺得很疲倦、懶散、無活力,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的原因。倫敦惠爾康認知神經研究所(Wellcome Department of Cognitive Neurology)的腦造影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腦部活動情形與精神分裂症負徵狀(即退縮、冷漠)的人很相似,他們的額葉活動都非常低。
額葉與行動力有關,憂鬱症患者的額葉不活化,產生意識情緒處卻過度活化,因此憂鬱症患者沒有動機或慾望做任何事情,卻病態的集中注意力在他們的情緒狀態上(自怨自艾)。前額葉情緒控制中心的不活動,可以解釋為什麼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覺得什麼事都沒有意義。
憂鬱症患者其它沒有活動的地方,頂葉和顳葉交接的地方,這地方與注意力有關,尤其是注意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的能力,憂鬱症的腦部轉向注意內在,專注於自己的思想,而不會注意自己身邊發生了什麼事。因此,憂鬱症患者總是不在乎外界發生了什麼事,只為著自己的念頭不斷縈繞糾纏不清。
另一個低活動的地區便是扣帶迴,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德瑞維特(Wayne Drevets)發現。扣帶迴在演化上比較古老,與邊緣系統間有很厚的神經纖維束相連接,所以是幾十條從潛意識的腦往上傳送訊息的神經通路,也是由皮質往下傳達思考指令的必經之地。這裡可以說是大腦的情緒控制中心。
扣帶迴是大腦中類似換台器的中樞,它的功能為掌管注意力與觀念的轉換,當功能失常時,許多的困擾因而產生,如對適應力差,不喜歡改變,無法克制自己不斷重複的行為和衝動、換台器總是換不到新的頻道,生活永遠只有過去式的一再重播,看不到嶄新的未來,思考卡在「固有習慣」,總是不自主的採取對立的態度,習慣性唱反調。近年來包括強迫症、妥瑞氏症、暴食症、厭食症、病態賭博症、購物衝動症、叛逆症等都屬於扣帶迴功能異常的同類疾病。長期服用藥物如安眠藥、鎮靜劑或抗憂鬱藥者,扣帶迴的換台功能會有明顯失調的現象。
雖然憂鬱症患者的大腦不夠活化,憂鬱症患者有些大腦區域又過度活化,似乎形成一個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前扣帶迴:把注意力鎖定在悲傷的感覺上。
前額葉外側:把悲傷的記憶保留在心裡。
中視丘:刺激杏仁核。
杏仁核:製造出負面的情緒。
所以波土納認為,憂鬱症是因杏仁核活化而送出負面的情緒給意識的皮質,前額葉又找出長期記憶中符合這個負面情緒的事件,於是扣帶迴前端把這些鎖在一起,禁止注意力把它們分開而提升到比較正面的情緒去,最後視丘負責使這個迴路活化、激發。
長期研究大腦與情緒關係的戴維森指出,樂觀、開朗、有活力的人,左額葉皮質較活躍,杏仁核活動降低。透過腦波圖顯示,規律靜坐能誘發左額葉皮質活動強度。戴維森強調,人們平時傾向右前額葉活躍的負向思考,他希望推動靜坐訓練以改變大腦活動,「畢竟,這是人們自己能控制的力量。」
靜坐訓練能活化腦細胞 - 消除腦波雜訊調治精神障礙
靜坐時,大腦高秩序性運作,左右腦之間和大腦皮層內的腦波協調性增加。
「靜坐能影響腦部活動,尤其大腦邊緣神經系統,新陳代謝、血壓、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隨之放慢,」班森在《鬆靜反應》書中說明,靜坐能抵銷人面臨壓力時產生的攻擊、逃跑反應,進入沉靜、安詳狀態。賓州大學神經學家發現,當進入深層冥想狀態,腦部運作並沒有關閉,大腦枕葉活動減弱,位於腦前面區域的額葉活動反而增強。額葉與人類智力活動有關。
據腦影像學之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腦室擴大、局部腦委縮,其額葉前側部位之功能有下降情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戴維森首開先鋒,將神經科學結合心理學領域,研究靜坐如何改變大腦機制與身體活動。
醒睡夢三種不同的意識狀態有各自對應的生理狀態,我們從腦波、新陳代謝率、呼吸率等生理活動來觀測意識的變化,發現靜坐確實可以改善大腦內分泌狀況,讓人格外清醒。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醫師賈克布利用腦電圖,追蹤記錄靜坐長達數月的受試者。這群靜坐者大腦頂葉活動逐漸降低,腦部產生更多θ(theta)波,θ波比入禪定後產生的α(alpha)波頻率更慢,達到更深層的放鬆。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曾解釋,一般人靜坐後腦內α波增加,從後腦擴散到前面區域,呈現清醒、寧靜的狀態。長期靜坐,容易出現更深沉緩和的θ波,有與宇宙渾然合一之感。
這些改變的心理狀態,傳統上可用超凡的術語描述,但最近幾年,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和西藏喇嘛合作,將這種精神經驗解釋成高頻率的科學語言。研究人員專注左前額葉腦皮層,這個部位剛好在左前額後方,是與靜坐有關的腦部活動特別密集之處。
威斯康辛大學功能腦部想像和行為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戴維生說:「我們發現,長期靜坐的人腦部活動現象是我們前所未見的。靜坐對腦部所產生的效果,就如同平常練習有助於高爾夫和網球選手磨練球技一般。」戴維生表示,這意味腦部可以訓練,從而實際改變,影響之大,很少人可以想像。
這與科學家從前相信的現象剛好相反-腦神經細胞間的枝纏葉繞早年時期即已固定,成年後不會改變。但過去十年中,此一假設已被推翻。戴維生說,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藉靜坐進行精神訓練,可以改變腦內工作和循環。
戴維生從研究獲致的結論是,靜坐不但可以在短期內改變腦部的工作情況,甚至可能產生永久性 的改變。他說,這種改變係根據一項事實-甚至在喇嘛開始靜坐前,他們腦部的伽瑪波活動都比控制組多得多。幾年前,麻州大學研究員卡巴辛也獲致類似結論。
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測試上述喇嘛不同層面的靜坐,觀察他們將想像影像化,並控制思維的能力。戴維生也計畫進行進一步研究。戴維生說:「我們發現,心靈或腦部有受過訓練,實質上和沒受過訓練的不同。」
靜坐的目的,就是尋求個人及人類的「再進化」。 蘇聯腦生理研究所所長路比 莫夫 博士,已於1999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指出,在靜坐中,大腦對皮膚刺激的反應區,從原本的局部點,擴張到左右腦整體性的反應。表示在靜坐中,大腦整體性的活化。
心理學認知測量也佐證這種觀點,靜坐者左右腦的功能同步成長,表示全腦功能的整體性開發,整合性運作。在靜坐中,大腦的感知組織,對軀體感覺刺激(0 -100m sec)的反應,在大腦皮層區擴散的範圍,增加了許多。
靜坐時,大腦高秩序性運作,左右腦之間和大腦皮層內的腦波協調性增加。
「靜坐能影響腦部活動,尤其大腦邊緣神經系統,新陳代謝、血壓、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隨之放慢,」班森在《鬆靜反應》書中說明,靜坐能抵銷人面臨壓力時產生的攻擊、逃跑反應,進入沉靜、安詳狀態。賓州大學神經學家發現,當進入深層冥想狀態,腦部運作並沒有關閉,大腦枕葉活動減弱,位於腦前面區域的額葉活動反而增強。額葉與人類智力活動有關。
據腦影像學之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腦室擴大、局部腦委縮,其額葉前側部位之功能有下降情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戴維森首開先鋒,將神經科學結合心理學領域,研究靜坐如何改變大腦機制與身體活動。
醒睡夢三種不同的意識狀態有各自對應的生理狀態,我們從腦波、新陳代謝率、呼吸率等生理活動來觀測意識的變化,發現靜坐確實可以改善大腦內分泌狀況,讓人格外清醒。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醫師賈克布利用腦電圖,追蹤記錄靜坐長達數月的受試者。這群靜坐者大腦頂葉活動逐漸降低,腦部產生更多θ(theta)波,θ波比入禪定後產生的α(alpha)波頻率更慢,達到更深層的放鬆。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曾解釋,一般人靜坐後腦內α波增加,從後腦擴散到前面區域,呈現清醒、寧靜的狀態。長期靜坐,容易出現更深沉緩和的θ波,有與宇宙渾然合一之感。
這些改變的心理狀態,傳統上可用超凡的術語描述,但最近幾年,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和西藏喇嘛合作,將這種精神經驗解釋成高頻率的科學語言。研究人員專注左前額葉腦皮層,這個部位剛好在左前額後方,是與靜坐有關的腦部活動特別密集之處。
威斯康辛大學功能腦部想像和行為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戴維生說:「我們發現,長期靜坐的人腦部活動現象是我們前所未見的。靜坐對腦部所產生的效果,就如同平常練習有助於高爾夫和網球選手磨練球技一般。」戴維生表示,這意味腦部可以訓練,從而實際改變,影響之大,很少人可以想像。
這與科學家從前相信的現象剛好相反-腦神經細胞間的枝纏葉繞早年時期即已固定,成年後不會改變。但過去十年中,此一假設已被推翻。戴維生說,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藉靜坐進行精神訓練,可以改變腦內工作和循環。
戴維生從研究獲致的結論是,靜坐不但可以在短期內改變腦部的工作情況,甚至可能產生永久性 的改變。他說,這種改變係根據一項事實-甚至在喇嘛開始靜坐前,他們腦部的伽瑪波活動都比控制組多得多。幾年前,麻州大學研究員卡巴辛也獲致類似結論。
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測試上述喇嘛不同層面的靜坐,觀察他們將想像影像化,並控制思維的能力。戴維生也計畫進行進一步研究。戴維生說:「我們發現,心靈或腦部有受過訓練,實質上和沒受過訓練的不同。」
靜坐的目的,就是尋求個人及人類的「再進化」。 蘇聯腦生理研究所所長路比 莫夫 博士,已於1999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指出,在靜坐中,大腦對皮膚刺激的反應區,從原本的局部點,擴張到左右腦整體性的反應。表示在靜坐中,大腦整體性的活化。
心理學認知測量也佐證這種觀點,靜坐者左右腦的功能同步成長,表示全腦功能的整體性開發,整合性運作。在靜坐中,大腦的感知組織,對軀體感覺刺激(0 -100m sec)的反應,在大腦皮層區擴散的範圍,增加了許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