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5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華語教學學程- 語言與文化6000字心得 (供有申請上華語教學學程的同學參考)

前言

  這學期上語言與文化有許多收穫,從不同組別的報告分享及同學們熱烈的討論迴響中,對語言與文化,這個抽象而無所不在的關聯性,有了深刻的體悟。不管是對個人的自我充實或是未來的教學工作來說,這樣的課程實在是充實有益。老師上課的方式相當自由而具啟發性,鼓勵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切入問題或做比較,以增加自己對議題的掌握度,廣度和深度。

整體說來,本學期語言與文化的課程,讓我瞭解:

1.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由具體日常生活的觀察到抽象的價值觀

2.如何幫助學生發掘目標語的文化,並瞭解該文化背後的行為準則

3.如何將文化與語言課程結合。

4.蒐集資料消化分析,作多方嘗試和比較,與組員合作直到上台報告的方式


語言與文化? 文化與語言教學?
  記得第一堂課師就以兩個問題做開場白,讓大家思考,每個人對語言與文化及文化與語言教學的關聯和看法。那堂課對於大ㄧ新鮮人的我而言,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不同環境背景系所的同學居然有如此多元的詮釋,社會系的同學以一個社會的角度探討,歷史系的同學則以歷史的觀點解釋,中文系的會針對語言本身下手。做為一個外語學院的學生,這樣的上課方式讓我從不同觀點看一個問題,對後來的學習影響深遠。那堂課老師也提出一個值得反思的好問題:語言會制約一個人的思想嗎?學過泰文的同學舉雙手贊成,因為泰文的時態放前面,表示他們很重視時間;我自己修了ㄧ年德文,德文的文法之嚴謹,讓人很難天馬行空毫無邏輯的使用它。而個人學習過程與思維模式也使答案花樣百出,例如有同學認為語言創造了文化,也有人堅持文化影響語言,而大部分人都覺得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想學好語文,不接觸他的文化,容易缺乏學下去的動力,而且學語言會接觸到許多地方風俗和慣用法,這些都是屬於文化的部份,因此我們一致認為語言與文化很難去分割。我覺得學語言就是要拿來用的,或許有些人說我研究語言學就好,不用管文化,可是不了解文化那學語言有什麼樂趣呢?這個議題也常在之後的課程被拿來討論,我始終相信語言與文化是一體的,不過上了這麼多堂語言與文化,更讓我確定自己多這個關聯性的認知。


報告心得回顧
  本學期報告分兩部分:課本章節報告及主題討論。課本的部分由於每個章節都是一個教授的研究論文,然而不免有個人見解,於是從小組的報告中,我們看到主題被充分的重新消化吸收,到提出組員獨特的創新。從觀摩其他組的報告中,我也學習到不同的報告方式和教學技巧。主題討論的期末報告,身經百戰的同學更是勇於挑戰,講義音樂影片早已不算什麼,甚至有做調查訪問的組別,用心程度令人豎起大拇指!大家的報告巧妙融合語言與文化的各種元素,將最精彩的結晶呈獻給同學!關於音樂,電影與故事的部分,大致上都非常引人入勝,提醒我們文化其實無所不在,從整理過的主題報告中,我們更多的學習,如何對這些藝術類的東西與教育和語言教學結合,值得深思。語言分析比較的許多組別也都將主題發揮得恰到好處,讓大家從不同地區的語言特色中學到語言學的常識。每次報告後大家寫Feedback回饋給報告組也讓大家精益求精,教學相長嘛!
  我們第一組的課本章節報告,主題內容是枯燥而基礎的理論不好發揮,有關兩位學者Piaget, Vygovsky的不同觀點,我們整理出教學方法的重點,各種教學方法與架構的歷史演變。有ㄧ位同學將學者的理論和實際的教學做結合,提出對理論可行性的幾個質問,留給大家思考,她的講解方式也備受好評。


從音樂看語言文化
  期末報告我們的主題是<語言教學生活化-華語流行音樂中的中國意象>。我們的靈感來自上次華語班成果展上,有位外籍學生在舞台上大展歌喉,以周杰倫的<忍者>ㄧ曲獲得滿堂彩。我想自己到學英文,法文,土耳其文的過程中,對這些外語音樂影劇的熱愛,是支持我學習不可或缺的動力。許多華語班的同學也與我們分享,從華語流行個曲中它們不僅訓練自己的發音及聽力,也學習到年輕人習慣用語,而華語世界的文化也是歌詞的素材。我們將這個主題以作者,歌詞,唱腔歸納出幾個部分,歌詞題材又可細分為:歷史典故,武俠文化,人種特徵,國族意識等部分,選出幾首具代表性的華語歌創作並附上MV。作者當中周杰倫和王力宏的創作最膾炙人口,最具渲染力,中西合璧,融合傳統創新,最受歡迎。老師最後也向我們提出KTV生活化教學的想法,鼓勵我們思考歌曲如何扮演教學的角色。
  期末報告的第一組,自訂主題也是從音樂中看文化,不過他們是討論西洋文化。共介紹了幾首民謠、聖歌及西洋老歌。民謠老歌都很耳熟能詳,country road小野麗莎唱的很令陶醉,不過我覺得放原版會更有意思。而黃絲帶的故事由來,我是第一次聽到,讓大家聽的津津有味。聖歌也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畢竟基督教文化是西洋歷史的主軸。
  以上兩組都是討論音樂中看文化,其實合起來也可以做許多深入的比較,一定很有趣。


從影片談語言文化
  至於影片,我覺得<西方電影中的中國文化>這組主題就很明確。他們很用心整理出從19世紀末到現今西方拍的跟華人相關的片子,隨著他們的報告,我們發現華人整體形象有提升的過程。以往華人出現多半是落後、愚昧、腐敗的人物,如惡棍和罪犯,經典的特徵是在片中常被誇大的拖地的長辮及超長的指甲。而20到30年代開始有正義華人形象的陳查理。70年代出現為華人爭光,真正衝擊西方人對華人印象的李小龍,在西方掀起一股中國功夫熱,甚至外國人以為只要是黃皮膚黑頭髮的都會中國功夫呢!男女形象比較也很突出,華人女性角色依然傳統:溫柔、善良、逆來順受、依靠男人而生存,而就外表而言,華人女性的描繪少不了特有的鳳眼跟小蠻腰,像華人女星白靈就特別畫妝把眼睛畫的很鳳眼,黑眼線在眼尾勾了長長的一條線,不過那看在我們眼中,並不符合ㄧ般華人世界的女性形象,只是迎合西方人眼裡的華人女性形像罷了。不過近年來許多新銳導演走寫實主義,拍出了華人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不再是那麼膚淺的華人男子都會功夫,女子都在家賢慧的刻板印象,這組舉了面子和另外兩部類似的片子。面子表現華人愛面子、怕人說長道短、和重視身分名節的傳統。主角是女同性戀卻不敢讓別人知道,主角媽媽未婚懷孕生父不明而被趕出家門,主角想幫媽媽相親媽媽卻不肯定下來,種種矛盾和衝突,是比較有深度的華人片子。不過這部片有個有趣的地方:導演是ABC。
  <電影當中語言與文化之差異--以新加坡為例>的報告則從新加坡與台灣的影片<小孩不笨>VS<跑吧!孩子>,去分析兩地語言文化的異同。同樣都是華人世界,普通化在各地情形都不盡相同,夾雜當地文化及方言,卻不會妨礙溝通,以開放的心情去研究是很有趣的。從中我們看到許多語言混用,教育方式,及對華語熱的反應等等問題。此外他們也提出台灣國語及新加坡英語開放給大家討論。
  另一組有關電影的報告呈現也讓我印象深刻:課本第十章的<迪士尼新浪潮卡通電影中兩性角色>。報告小組把迪士尼的兩性角色及互動分為四類:異性戀、女性角色、男性角色、人際關係。他們發現卡通主題常選擇某項當紅社會議題來發揮,如花木蘭搭上中國熱。從以前至今仍採取一貫鞏固異性戀體制的策略,畢竟同性戀這話題拿來給小朋友看還是不太適合。我們發現故事內容的情況多半與現實不合,許多時候卡通會比較誇張,需要父母在一旁教導他們正確的觀念。大人要告訴小朋友真實情況,不然很小孩子平常接觸的只有卡通,很容易就把卡通裡看到的刻板印象投射在現實生活中了。另一點是,卡通中一定有個阻撓愛情的惡勢力,而不管後母、巫婆、野獸幾乎都是凶神惡煞,其貌不揚的的角色,容易讓小朋友產生刻板印象,對帥哥或美女的拐騙降低警覺心。不過這組以花木蘭一片當例子,花木蘭本身是個具有衝擊性的人物,中國古代溫柔賢淑的女性傳統角色她扮演不好,不得長輩歡心,偏偏她當兵為國家立下大功,成了巾幗英雄,其實這個題材在迪士尼卡通中算是一個大嘗試,不僅是改編中國傳奇人物,也塑造出新一代女性形象,之前卡通的女主角都是柔弱等著王子來救的,更不用說武藝比男人還強了!另外這組把迪士尼花木蘭和木蘭詩做了對照,兩者皆塑造木蘭為「新一代女性形象」還有父權階級非壓迫女性者,感覺是婆婆與媽媽叫木蘭傳統女孩子應該如何怎樣的,還積極幫木蘭相親,媒婆其實也是壓迫木蘭的一個重大角色,在其中我們看到父親到是沒講什麼話的,在此可以看出傳統女性形象和新女性形象的對立還有木蘭在軍中被發現她是女生時,李翔因木蘭救過自己而放她一命,一命抵一命,雖然她犯了軍法但不因他是女生就非要處死。我們想補充的一點是,反觀迪士尼卡通中都是公主碰到王子後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對孩子價值觀造成深遠的影響,(小女生想變公主,小男生要當英雄救美的王子,最終結局是永遠幸福快樂地住在城堡裡),木蘭詩核心思想是歌誦女中豪傑,迪士尼的花木蘭是強調性別平等及尊重差異,表達女性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來光耀門楣。從者組提供的花木蘭電影主題曲和歌詞,及用心的歌詞解析中,我們也更能感受木蘭的心境。


從故事談東西方價值觀異同
  期末報告中還有一組:<中外兒童故事與人格養成>,針對故事對兒童影響作分析整裡。兒童故事通常都會傳達一個重要意義,且意涵明顯清楚又有重複的情結與格式。以教育為主要目的的故事西方像寓言,東方像成語故事。這組組員將故事中提倡的美德分門別類,在每一項美德舉出中外各一個故事做對照分析,非常生動,完全吸引住台下的聽眾。從故事對照中, 我們發現許多異同。西方喜歡透過故事傳達機智與友愛,中國較強調勇氣與道德。勤奮方面,西方對勤奮的定義沒有ㄧ定取向,中國的故事則強調勤奮的結果是為了做大官做大事,才能過好日子。由此可見西方學業不像中國小孩這麼重,鼓勵依性向多元發展,而中國儒家思想,自古以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升學主義觀念深植人心,故事講到勤奮往往離不開學業功成名就方面。這組觀察入微,發現東方社會重視的是家庭倫理以及個人品德的提升,西方社會加重於個人的成功以及群體的概念,兩者之間對於兒童教育皆有所長短,所重視的概念也成就東西雙方的文化意涵。


方言和俚語文化
  <英文慣用語與美國文化>的報告,組員找了很多名畫中的希臘羅馬神話人物,把潘安的圖片跟外國的潘安-阿多尼斯的圖片作對照與講解典故。另一個對西洋文化影響深遠的聖經,介紹天使加百列與變壞的天使路西法,讓深為基督徒的我也對聖經中的幾個人物有更深的印象。此外,他們也將美國文化與美語教學書概括出幾部分,美國總統的網站的介紹也很有趣。英文俚語和典故,也很豐富實用。這組的同學都很活潑,生動的解釋讓大家捧腹大笑。
  有ㄧ組別針對台灣母語(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教學做了深入的調查,還到實施母語教育的國小作採訪,記得當<我們這一家>卡通台語版影片的台語字幕與爆笑台詞同時放出來,大家都很有默契的笑成一團,這是外籍人士無法理解的。母語文化在我們的社會有受到重視,大家也覺得很親切,如何在全球化大家拼命學外語的今天,教育下一代去傳承保存。

語言切換與各地慣用語使用
  期末有一組針對香港,台灣,新加坡的雙語轉換語言使用情形,做了精彩的”CODE-SWITCHING”報告。他們舉了三地知名的電影,卡通,和廣播劇中語言切換的情形做比較,令人印象深刻。新加坡和香港的雙語切換現象比較頻繁,像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就整理出華語主英文輔,及英文主華語輔的兩種情形,你老子likes your idea. (明明是第一人稱)就是個有趣的例子。報告香港部分的同學好強,廣東話好溜,她也舉出許多黃金少年廣播劇的金句,分析香港人的語言和詞性使用特色,如疊詞:down down 地;兩個形容詞放在一起,如 gay happy;而語法錯置的中英切換也很妙,如call back你。 老師下了一個很有力的註解:語言其實是種fashion,渲染度極高!我們從生活中不知不覺的形成許多語言習慣,這是有關神經語言學的部分,人的腦神經的確大於www(world wide web),麻密縱橫,有的字就是只能搜尋到英文或台語,這也造成翻譯上的遣詞用字選擇,非常有趣。


聽華語班外籍同學分享的心得
  記得有一次老師邀請華語班同學來做自我介紹小報告,而它們也很熱情大方的分享他們學華語幾個月以來的心得。他們很喜歡台灣的美食,人民,自然環境。其中有幾個是國外長大的華人,有一個在國外都和父母說台語,讓我很驚訝,他說台語比較close,逗得大家不禁哄堂大笑,在國外長大受到環境影響,通常比較開放大方,英文的用字遣詞也會夾雜俚語。而他們回來尋根,重新學習自己母國的語言,不知是抱持著什麼樣的期待和心態,希望他們回國外也要繼續學習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們積極與台灣學生作語言交換,對學外語的我而言是種啟發,多接觸當然學的快。我望著這些外籍生堅定的眼神,土耳其文學習正處於牙牙學語階段的我,著實更找回了自己學外語最初的熱情。學習就是要輕鬆自在的互動,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成為他們的朋友,建立默契,以他們熟悉的方式引導鼓勵。中文是困難複雜的,從生字,發音到文法,這些在我們看早已習慣,理所當然的規則,在外籍生眼中猶如外星文。於是,老師在嘗試解釋的過程中,學習找出不同背景國籍學生都能接受的模式,也可以說是與自己的母語,母國做最親密的對話吧!當外籍生能舉以反三,用學會的生詞造出完整的句子,豈不是做為華語教師最單純的成就感及支持的動力?


結論
  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因此,語言教學不能是單純的語言教學,還應擴大學生的視野,了解該語言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學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而語言課堂就是聯系語言和文化的場所。因此,在語言教學中需要滲透有關的文化知識的教育。
  從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現代教育培養出的人,應是適應國際競爭要求的現代人,應該面向世界,思想開放,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質。華語教學也應適應這一要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增強對華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若國際觀與互相尊重了解是全球化的產物,世界和平似乎將不再遙遠。
  從課堂教學實踐來看,真正掌握好一門語言就必須理解語言的深層基礎——文化,要弄清華語國家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會制度、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等。
  從教學者本身而言,華語老師本身深厚的文學造詣及國際知識亦不容小覷。既然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又擔負著傳達文化的任務,所以一個語言教師同時也就是個文化教師。但是,教文化必須適度,不能脫離語言教學。華語教學雖甫起步期,相信未來更新的教學方式,搭配多元的多媒體教材,華語學習將更加便捷簡易,吸引更多對廣博艱深的中華文化有興趣的老外,來認識中國文字語言之美!
  這學期我們在這堂課良性互動的學習氣氛中,留下了不少樂趣及感動,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美好的故事等著我們去邂逅!

No comments:

Snap Shots

Get Free Shots from Sna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