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9

"善與惡" "愛與恨"

德國里夫: "世界每個段落都在告訴你: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真的."
歷史沒有白與黑, 歷史是灰色的絞肉機, 善善惡惡互為因果, 不斷循環..
"Die Hard"片中的壞人好人分明令人痛快, 而現實比較像"Unforgiven"讓你昏頭轉向...
假如說"惡是正在形成中的善"自我安慰, 對那些死去的人如何交代?
死去的不是犯錯的人, 假如沒有來生或末日審判, 這樣不公平的真相, 叫犧牲的人如何釋懷?

愛與恨, 何者力量較大?
就好像拿可蘭經還是劍,傳教效果好?
被劍逼著信的人, 是否會為了解釋自己並非懦夫而接受,
讓自己相信因為這宗教很好, 所以應該相信,
而拿著劍的那些人是為了我好, 才如此逼迫,
這樣來說, 逼迫產生的恨, 是否會轉化成更強大的對信仰的忠貞堅定?

又譬如群眾運動, 聚集的力量不都是一種misfit的憤世忌俗,
現實中失敗的人, 一起指責既得利益者的自私, 批評資本主義沒人性,
他們說"我們為了更偉大的目標努力, 不像那些自私的人!"
群眾力量可以沒有上帝, 但不能沒有魔鬼
如此將心力致力於群眾的力量, 不就是由"恨"而生?

上次在青國社擺攤時, 與念亞非研究的英國人Mark Brett聊了關於他很著迷的日治時期台灣史,
他對於皇民化運動頗有興趣, 畢竟這是殖民母國使被殖民者認同的首例, 高明!
而後來劉季倫老師的課上提到一個神奇的心理名詞, 我查了一下: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 、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 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 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當局當成了敵人

我只能說, 人類行為的複雜度, 造成歷史沒有100%鑑往知來的用處, 變數太多了...
馬克斯的Scientific Socialism想去用科學預測人文是很難實現的...
總之沒有所謂歷史決定論的存在, 未來學更不用說了

No comments:

Snap Shots

Get Free Shots from Snap.com